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纪念园即原湖南省安江农校校园、系杂交水稻发源地。该园座落在沅水河畔的洪江市安江镇溪边村(原黔阳县安江镇溪边村),安江农校的前身,系国立第十一中学职业部,1939年建校于湖南省武岗县竹篙塘,因日寇南侵,抗战内迁于此,这里原是文明遐迩的佛教古刹胜觉寺的所在地,胜觉寺始建于明代早期,为湘西几大寺庙之一,楼群殿宇巍峨,塔林古木参天,可谓物华天宝,钟灵毓秀。解放前因火灾而毁。
1941年1月,国立第十一中学职业部改名为“湖南省第十一职业学校”。
1950年2月,更名为湖南省安江农林技术学校。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安江农校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
1958年,学校下放黔阳老区,更名为黔阳专区农学院。
1959年,更名为黔阳农业专科学校。
1962年,学校收归为省农业厅管理,翌年恢复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校名。
1964年,学校育种教师袁隆平开始杂交水稻优势利用研究。
1966年,袁隆平撰写的首篇杂交水稻研究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第四期,引起了中外科学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1967年,杂交水稻研究列入全省重点科研项目,由袁隆平与助手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研究小组在学校成立。
1970年,袁隆平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发现野生稻雄花败育株一野败。1973年,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创造了提高粮食产量的奇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际同行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的魔稻”,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把安江农校称为“杂交水稻发源地”。
1977年省科委下文,成立了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研究室。同年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荣获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翌年恢复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校名。
1987年,袁隆平在国内外发现的光敏核不育基因,广亲和基因以及在生物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同年二系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并于1995年获得成功。被两院院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之首。袁隆平先后获得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外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殊荣。
2001年,考虑到安江交通不便,学校将教育教学、行政办公区域整体搬迁至怀化市新校,升格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同时为了发挥安江农校的科研优势,保护好杂交水稻发源地的重要文物,怀化职院决定将安江农校老校区全部用于科研培训和学生实习,杂交水稻研究之用。
2004年9月安江农校被怀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3月经袁隆平院士同意将安江农校正式定名为“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纪念园”,并亲自题写园名。
2008年10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单位在长沙召开了省市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的“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保护与利用项目协调会”。袁隆平院士亲自主持,并作了重要讲话。
2009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书面报告,请求将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纪念园特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4月,国家文物局单霁翔,文保司副司长李培松等领导视察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对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的保护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文物征集等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2009年5月,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副局长何强等领导先后到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指导工作。
2009年8月,国务院批准公布增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